外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资讯 >> 外院新闻 >> 正文
民俗学者刁统菊教授做客东方文化大讲堂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9日 20:48    作者:元莲    点击:[]

7月13日晚,民俗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刁统菊先生应邀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做了题为“娘家人还是婆家人——嫁女身份的民俗志研究”的精彩讲座。来自山大校内外的近二百名师生远程聆听。

山东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时卫国主持讲座。他在开场时表明:本讲座为迎校庆120周年而举办,是long8唯一官方网站“师说讲堂”第38期,东方文化大讲堂第19讲,也是long8唯一官方网站迎校庆、扩视野、提素质、长才干系列讲座第8期。讲座得到了long8唯一官方网站领导、老师和学生的热情支持和全力配合。

long8唯一官方网站常务副书记薛佩军先行致欢迎辞,对躬行讲座的刁教授和参加点评的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对在线聆听讲座的校内外师生表示热烈欢迎。称赞系列讲座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极有帮助,对学科交叉的融合和思考具有启迪意义,时教授主导的东方大文化大讲堂在推动通识教育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刁教授的讲座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解释本次讲座的研究主题是关于性别与民俗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对象以女性民俗为主,涉及到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从性别角度丰富和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呼吁更多学者与师生着眼于女性日常生活的细节,广搜资料,查找例证。本次讲座将出嫁女置于亲属制度体系和姻亲交往的动态过程中,来理解她所处的位置,并通过父系宗族制度、出嫁女、姻亲关系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理解出嫁女与娘家的关系。

第二部分,通过介绍女儿与娘家的关系说明女性在以父权为主的家庭形态中的角色与地位。首先,父系宗族文化影响了出嫁女的归属。父系宗族文化强调血缘的承继,因此对出嫁女来说,她需要繁育后代,并在观念上把自己当做婆家人,而不是娘家人。其次,根据资料,在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存在针对嫁女的节日和祭祀禁忌,认为如果不遵守这些禁忌,就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例如山东潍坊小章村“吃了腊八饭,媳妇把家还”的谚语,要求出嫁女在腊八之后返回婆家。在山东莱芜等地,七月十五是祭祖的日子,出嫁女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等等。由此可见,过年节或祭祀日是娘家家庭内部的活动,排斥外人在场,出嫁了的女儿也包括在内。

第三部分,介绍出嫁女通过姻亲关系对娘家和婆家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出嫁女带来了姻亲关系,如果出嫁女去世,女婿另娶,女婿还需要带着新媳妇到前妻娘家认亲,称之为“续闺女”,使得姻亲关系能够保持原有的结构。其次,出嫁女及受妻家庭能给娘家即给妻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出嫁女也能给予娘家老人精神上的抚慰与照顾。此外,娘家出于维持姻亲关系和祭祀的双重需要,通常对出嫁女的下一代寄予厚望。

第四部分,介绍娘家的存在对于出嫁女的重要作用。娘家能给出嫁女及婆家提供经济帮助,给予精神抚慰,是出嫁女的后盾,同时,娘家被视为出嫁女发挥主动性的前提。由此可见,娘家充分影响了出嫁女的行为模式、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

第五部分,介绍出嫁女亡故后的埋葬,关系着娘家的命运。由她缔结的姻亲关系不因其亡故而中断,只是发生调整。人们相信对待死者的方式会影响到生者尤其是未出生的后代,因此男方宗族非常重视出嫁女祖先的墓地。虽然前面讲到出嫁女已是娘家之外的亲眷,但通过实地考察,其娘家家族也很重视出嫁女的丧葬问题,会影响到娘家的命运。以上现象有其正当性,正当性的来源是家族观念、唐代的永恒家庭观以及不忘本的思想。

第六部分,重点介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出嫁女与娘家、婆家关系出现变化。大不同于先前社会。如今出嫁女与娘家、婆家的关系,远比伦理规范多样而宽松,娘家与之距离更亲密、更相依。此前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催生了女儿出嫁后形成的“类空巢家庭”。

时教授高度评价讲座,说讲座从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探讨了出嫁女的生存空间、活动领域及社会属性,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其常生态和婚丧习俗。讲座通俗易懂,切合实际,分析精确,生动有趣,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是一场理解民俗文化的精彩讲座,也是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

山东大学中文信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盛玉麒教授也高度评价讲座,说自己首次听到关于女性民俗学的讲座,获益匪浅。认识到姻亲关系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尽管现代姻亲关系已打破古板,越来越开放和多元,但仍是研究中国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要角度之一。它能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导演教授吕锁森先生高度赞扬讲座。他表示,通过讲座,系统地了解到女性出嫁之后的日常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角色变化,深受启发。姻亲关系对民俗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向刁教授提问古代妇女出嫁前是否有自己的名字,出嫁后名字是否会发生改变等等。

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教授、日语写作研究中心主任高芃先生表示,听完讲座受益匪浅,对出嫁女的归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语言学角度比较日语中的“花嫁”与中文中的“嫁女”一词,发现对原有词义理解更深。民俗是文化的根本,也是人们的生活内涵,了解民俗学知识,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刘德华先生发表聆听感想,说讲座看似普通,实际意义重大。刁教授在各地调查取材的研究方法对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刘教授讲述自己的童年见闻,表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观点其实是男权社会思想的一个体现,并认为在跨国婚姻中,出嫁女与婆家的关系会更加复杂。

鹿儿岛国际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博导战庆胜教授也发表聆听感想,说讲座内涵丰富,生动有趣,自己深受启发。如果从文化语言学角度思考,了解民俗学等文化知识非常有助于日本语言的学习,词义和语法对语言的学习十分重要,起决定作用,但文化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同样重要。

在问答环节,聆听讲座的师生就讲座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刁教授与点评专家频频互动。

刁教授首先回答吕教授提出的问题,表示自己之前没有关注古代女性出嫁前后的姓氏问题,只是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在部分地区,女性出嫁之后便改随夫姓,并将夫姓冠于原姓之前,比如娘家姓李,婆家姓张,出嫁后便改称张李氏。他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不少碑刻,碑刻上面镌刻的女性名字也是夫姓在前,如刚才所列举的张李氏等。

有学生问刁教授对女性主义民俗学的看法,刁教授强调:当下应着眼于女性的日常生活内涵,多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展女性民俗学的研究,以后再考虑建立学科分支。有学生问起江浙地区的“续闺女”习俗,刁教授说自己虽没读过江浙地区的地方志,但民间确实存在着“续闺女”的习俗。时教授询问城镇化对农村民俗的影响以及南北方的民俗差异等问题。刁教授说,城镇化的发展使农民摆放祖先牌位都发生了变化。众多农民进城打工,致使在农村被广泛重视的中元节都逐渐没落。应该说是一个正常现象,不必过分担心。至于中国南北方的民俗差异,南方保护民俗传统比北方更好,如大型祠堂的修建等。古代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社会较稳定,战乱是导致南北方民俗传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刁教授诲人不倦,对所有提问均一一回答。在线师生纷纷表示,聆听讲座,获益匪浅,眼界大开,收获满满。原定两学时的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讲座在听众们的一片喝彩声中圆满落幕。


讲座人简介:

刁统菊,法学(民俗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民俗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亲属制度研究、村落研究、理论民俗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出版《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等著作3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拍摄《桃源花供》(《中国节日志影像志曹县桃源集花供会》)纪录片1部。




上一条:山东财经大学张书学教授做客东方文化大讲堂 下一条:long8唯一官方网站大学外语教学部召开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long8唯一官方网站 - Long8国际平台登录入口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long8唯一官方网站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